基于個性化定制的非標自動化,相當一段時間處于比較不溫不火的狀況,由于小型制造業(包括部分中大型制造業)的存在,存在大量的自動化改造需求,尤其是隨著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客觀上也促進了需求,因此,在制造業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從事非標自動化的中小型企業也非常多。
但是,非標自動化因為缺乏標準性,一般來說較難形成規模,很難成批量復制。同樣,由于缺乏標準性,生產形式多基于訂單,在項目風險與產量穩定性方面都有不足,再加上難以大規模進行市場推廣和銷售,都是難以形成規模的主要原因。而一小部分成規模的非標自動化企業,大都是從大量非標設備中找到可以復制的、標準化的產品去生產,在某一領域擴大規模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非標自動化只是標準化的一個階段和過程,不能作為終極的形態存在。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產品與方向,那么作為企業的發展而言其前景往往是不容樂觀的。
另外,換個角度從管理與人才的角度來看。非標自動化組織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普遍較高,工程師常??赡芤浻布c現場調試等技能于一身,又要能針對不同情況提供解決方案,而在現場(出差)的情況也比較普遍,因此相對而言收入也會稍高一些,但這也是基于自身水平以及工作性質的。在對人才、流程、質量的管控方面,非標自動化企業也常常缺乏有效手段,大部分還是基于人而不是規范和流程的,這樣的后果是人對項目的影響很大,而項目成敗如果過于依賴個人能力的話,也是很難形成規模的。
因此,在當下階段,非標自動化企業可能常常處于餓不死吃不飽的尷尬境界,其生存與未來的壓力也是巨大的。這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技術上難以解決的問題。
創客活動的普及和增材制造業給非標自動化行業帶來了一些當前還感覺不到但是很有前景的改變,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個性化定制的非標產品可能會因為技術的革命而變得普及,而非標自動化行業的從業人員應該是這個趨勢的排頭兵,在轉型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只是這種遠景會以何種方式、在什么時間到來,應該說還是比較模糊的。而作為過渡的中間階段,則有可能充滿不確定性。